根據統計民國96年,國內離婚對數成長到5萬8千對
平均每天有160對夫妻離婚,
換句話說:每2.3對夫妻,就有一對分道揚鑣,數字驚人!
而「金錢問題」
是造成夫妻離異最主要的原因
而且不論國內、外許多調查都顯示,50﹪以上的離婚夫妻都承認,離婚是因為金錢。
其中又以:
*一方不善理財,在財務上牽連了配偶。
*對配偶的財務期望過高而失望。
*對金錢的看法及支配態度不同。
有位同學的媽媽就因為長期當會頭,以會養會,最後週轉不靈,只好落跑。
同學一家都受到牽連,據說最後爸媽是以離婚收場。
再談談對配偶的財務期望過高而失望案例。
我的一位女性朋友,自行開設幼稚園,每個月收取的月費就足夠園所開銷
新學期開學所收取的學費幾乎都是凈賺,收入 頗豐。
而他的先生則是一名月領三萬多元的基層員工
夫妻收入懸殊,太太總嫌先生賺得太少,不夠填牙縫
長期的差異,這對夫婦最後也只能分手說bye bye!
夫妻雙方的金錢觀受原生家庭的影響頗大
以我家為例:娘家是享樂主義、夫家是節省為上。
有時買回一樣東西,先生問價錢時,我的報價已經是七折八扣再打對折了,但他還是嫌貴。
好在我們家是財務各自獨立,否則帳兜不攏,就容易發生爭執。
既然破壞夫妻和諧的根源是金錢,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行溝通。
譬如:家用如何分攤、
房子用誰的名義購買、
孝敬父母的錢該給多少…..。
除了共同支付的部分,雙 方最好保留一小部分,自由使用
如此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執。
此外,夫妻雙方至少要有一人的工作必須是長期而穩定的,才能支應家庭必要開支。
一般家庭在財務規劃上,通常都會面臨「三長」。
這三長分別是、房貸長、子女教育金長,以及退休金長。
對新婚夫妻,大約有二十年以上的時間可以從容規劃
只要持續有收入,繳交房貸不是問題
至於子女教育金或是退休金,可以定時定額買基金方式進行。
或許有人認為家庭收入原本就不多,所以沒有辦法儲蓄。
其實,家庭理財應以收入-儲蓄=支出的強制方式進行
否則錢永遠不夠花用,更別談儲蓄或投資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